部门概况
景德镇学院关于建立人才培养预警机制的实施意见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1-08 08:39:21 浏览人数:123次

   毕业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毕业生就业的好坏、质量的高低也是检验一个学校办学、人才培养优劣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为进一步促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建设思路,专业设置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实现我校2013~2015年发展规划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适应”的素质教育型和应用技术型的转变,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建立人才培养预警机制。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加强就业市场调研,建立动态信息系统。

就业市场的调研对高校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分析、评价和预测体系有重要作用。每年暑假和下半年安排组织各院系对社会就业市场进行考察和跟踪调研,随时掌握全国各地最新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分析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和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见、建议;认真分析相关产业、行业、区域、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建立校系就业二级管理系统,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公布每年至少四次各系动态就业率,分析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去向等变化,每年至少两次对各就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排序、公布,确保学校建立一个高效、灵敏的信息情报渠道,准确及时获得并有效利用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各种信息资源,尤其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保证自身在市场竞争中“耳聪目明”,正确决策。

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

    在就业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各院系要加大与用人单位合作的力度,与相关专业建立广泛的实习就业基地,有关部门要加强建立就业基地的指导。在3年内,各院系各科类各专业均有实习就业基地签约挂牌,并输送毕业生就业,就业基地数达到150个左右。逐步建立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积极鼓励实习就业单位来校参加校园招聘会,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

坚持与就业率挂钩,招生计划向社会急需的专业倾斜。

    调整专业结构,压缩长线专业,扩大与开设社会紧俏专业的招生数量。每年定期召开招生计划分配方案会议,学校就业部门参与新增专业可行性报告的拟草研究和招生计划的制定,专业设置与当年的一次性就业率挂钩,学校对就业率连续两年<60%的专业,减少暂停该专业的招生计划,招生计划向社会急需的专业倾斜。

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加大与社会急需的技能课程的比重。

    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在调研的基础上,加大与社会需求的专业课、基础课、技能课、实习课等学分比重,技能、专业课程占到该专业课程设置70%,学校教学科研部门每年定期召开专业设置结构优化研讨会,拿出10%的学分淘汰不适用的专业课程,更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有条件的专业应主动与行业相联系,将行业的实用技能课程实行嵌入式教学,积极鼓励与引导在校生参加各类行业资格考证,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与产学研发展新思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加大冠名班、校企合作培养的力度。

    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加大专业与市场用人单位的联系,学校的人才培育工作能够与行业发展或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主动与行业企业开展联合培养,三年内,专业以冠名班、订单式培养,2+1等多种形式与校企合作并取得实效的比例达到5%,突出素质教育和能力拓展,加快实现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毕业生就业困难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就业市场、行业市场了解不够,毕业生心态调整不到位,毕业生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及时掌握各时期毕业生就业与未就业状态,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通过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将就业指导课教师进修学习、业务培训纳入学校师资培养,每年制定就业指导师资的年度培养计划,促进师资的专业化队伍建设,依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学校科研、教学、招生就业要重点研究开发与本校实际相适应的课题和课程,将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的重点课程建设,同时加强毕业生的个性化指导,对长线专业的毕业生建立导师负责制、辅导员联系制、同学帮扶制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制度,建立在在校生择业倾向及就业意向调查、毕业生就业思想及就业状况调查基础上大学生动态预警机制。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实现毕业生满意就业。

   引进社会各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培训是提升就业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学校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每年定期在我校举办SYB创业等技能培训。对实行实习期间未就业的毕业生实行“回炉”制度,制定每年的未就业毕业生“回炉”技能培训方案,同时做好弱势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实现毕业生满意就业。